|
|
|
新闻详细信息 |
|
|
|
|
绘写西域风 传真民族情 时间:2018-4-11 20:55:26 点击次数:6799 |
——回族画家李辉人物画品鉴
文/覃代伦(中国民族博物馆展览部主任、研究馆员、策展人)
在高手如林的中国人物画界,回族画家李辉先生无疑是一个有“风骨”的人!
何以言之?
李辉先生画风之形成,首先源于生他、养他的“民族风”。李辉生于甘肃回乡,博大精深的回族文化,给了他无穷的艺术滋养。负笈北京,求学于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,先后供职于国家民委《中国民族》杂志社和国家民族画院,深造于北京画院袁武工作室首届人物画高研班,服务于中国少数民族美术促进会,数十年来回族文化依然如影随形,深入其骨髓,潜入其心灵。身在首都的他,为了离生养他的民族文化土壤更亲,更近,每年都要背起画夹,一头扎进回乡村寨里,住土炕,喝盖碗茶,去牧羊,去赶集,去收麦,去礼拜,总而言之,一心去品读“生活”这本“永远读不完的大书”(沈从文语):在黄土高坡上的回族村寨里,李辉常常提一茶壶两瓶水,坐在山梁上,画牧羊人和羊群从山沟里悠哉悠哉漫过,画稚童背着书包蹦蹦跳跳回窑洞,画乡村集市里丰饶的物产和熙熙攘攘的人流。他常常画而忘食,淳朴的山民会端来一碗热腾腾的面条,风吹来,面条上常常蒙上一层黄土,人不堪其苦,但李辉却享受着山民质朴无华的乡情。因为,美源于生活(车尔尼雪夫斯基语),李辉的人物组画《漫花儿》和《胡川的集》,无不弥漫着黄土高原的气息:黑红沧桑的脸庞在一道道山梁上流动,男人的中山装涂上黄土色的厚重,唯有表明回族民族特征的小白帽十分吸睛。这是来自西域的“民族风”,重视写生素描的李辉先生紧紧地握住了回族文化之根!
李辉先生画风之形成,其次源于哺他、育他的中、外前贤。李辉深知写心惟难,故而特别注重“写心”(回民精神状态)。他始终认为“写其形必传其神,传其神必写其心”(南宋·陈郁《藏一话腴》),早年求学之时,他数次临摹《八十七神仙卷》、《虢国夫人游春图》等感受中国画“吴带当风,曹衣出水”式的美妙、飘逸与雍容华贵。随着年龄日长,他认识到那种贵族式的雍容华贵离活生生的现实生活太远太远,因而画笔下沉,更加关注当代现实生活中活色生香的芸芸众生。从师承上看,李辉先生主要师承“央美体系”,既吃“东家的饭”,也喝“西家的红酒”(吴冠中语),用“央美体系”创始人徐悲鸿的画论来概括:“中国的画家,最好能掌握中国画的意境概括能力,同时掌握西洋画的色彩和造型能力。取长补短,就可能形成自己的风格,走出自己的路来”(《徐悲鸿艺术文集》)。徐悲鸿《愚公移山》的精、气、形、神,蒋兆和《流民图》的悲、冷、实、巨,让李辉吃饱了“东家的饭”。那么“西家的红酒”呢?19世纪法国现实主义画家米勒,也让李辉高山仰止,景行观之。米勒的《牧羊女》、《播种者》、《拾穗者》和《晚钟》,把19世纪法国农民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,精神刻画得惟妙惟肖,促使李辉的西北穆斯林风情国画更接“地气”,更具“民风”!
李辉人物画“风”已成己论,那么,其人物画“骨”又在何方?窃以为,那就是植根于黄土高原的“穆斯林文化”,支撑起李辉人物画的天空!
回首李辉跟随沙更世、刘汉、周秀清、李涵、李魁正、高润喜、买莘民诸教授走过的漫漫求艺之路,早在1992年,他就在北京举办《买莘民李辉穆斯林风情画展》。画作里洋溢的浓得化不开的穆斯林风情,深深地吸引了中东穆斯林国家的使馆馆员与在京商贾。首次画展的成功,让青年李辉认识到画自己民族的题材很有前景,因为他如此深情地热爱自己的民族,如此深情地眷恋着这片土地!
开斋节是全球穆斯林共同的节日,每一年,李辉都要去大西北过开斋节,用心感受穆斯林节日的神圣和伟大!他的《斋月丽人》组画(重彩),背景就是厚重的黄土高原,塬下就是神圣的清真寺。街面上走过青春靓丽的回族姑娘,飘逸的彩色盖头,成为小街上一道靓丽的风景。那是斋月中的穆斯林,宗教的神圣中又凸现了生活的实与美!他荣获文化部“第五届中国各民族美术作品展”优秀奖的《口弦情》(彩墨)和“第六届中国各民族美术作品展”铜奖的《西域风情》(彩墨)及“高原·高原—中国西部美术展中国画年度展”一等奖的《漫花儿之三》(水墨)等作品,其笔墨之“骨”无不是穆斯林文化!
李辉曾经告诉我:“技法不重要,感受最重要。我要不择手段表现感受”。李辉在用身、用心感受西北穆斯林文化的一个个典型场面,一个个精彩瞬间,一个个男女老少人物,《窑湾又一春》如此,《贺兰六月》如此,《斋月暖秋》如此,《浪山漫花儿》如此,他始终在写穆斯林文化之形,传穆斯林文化之神,表穆斯林文化之心!
回族画家李辉已知天命,作为国家民族画院专职画家,又身兼中国少数民族美术促进会秘书长,一直为中国当代民族美术繁荣身体力行,且行且珍惜!所以,我可以肯定地说:李辉现在是一个有“风骨”的画家!未来是一个有“风景”的画家!
摘自《中国民航》《民大人》
|
|
|
|
|
|